作為信息經濟的重要基礎和推動之一,云計算自誕生至今,已經走過了自己的第一個十年。近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布局未來5年信息化發展藍圖。規劃中指出,在未來五年的十六大重點工程中,云計算產業位列其中,發展前景看好。
市場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云”?公有云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嗎?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論。但根據Gartner的報告,2016年全球企業IT費用支出為3.5萬億美金,公有云市場規模占整個IT費用支出的5%左右——這個在云計算產業中占據統治地位的數字已經說明,公有云將是未來市場最不可忽視的熱點。而從國內外公有云市場份額占整個IT行業市場規模比例的差距來看,未來中國公有云市場潛力巨大。
公有云初露崢嶸
對于2016年的云計算產業來說,一個標志性事件就是G20杭州峰會把數字經濟作為“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的四大行動之一。實際上,隨著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當前以互聯網為融合平臺、數據資源為核心要素,信息技術對于數字經濟帶動作用越來越呈現爆發性增長態勢。在政策層面上,“十三五”計劃中“互聯網+”成為大力發展信息服務產業的重要路徑,為云計算產業發展護航。在行業內部,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范圍,云計算產業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如今,面向企業和行業的云服務正在興起,云計算市場格局將重建。云服務不僅將成為企業生產、運營和管理的基礎設施,也在間接為消費者提供最終可供消費的產品與服務。在一些行業,云服務甚至會直接成為企業最終產品與服務的一部分。未來,在企業與消費者雙重要求的推動下,云服務市場必將向精品化與品牌化方向發展。
隨著云服務需求和市場的不斷增長,公有云初露崢嶸。調查機構Gartner公司有數據顯示,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預計在2016年將增長17.2%,市場規模達到2086億美元。而據中國信通院預測,2016年國內公有云服務市場將保持44.2%的高速增長態勢,市場規模可望達到近150億元人民幣。
公有云優勢明顯
企業業務和模式不同使其對于云計算服務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根據企業的不同需求,云計算大致可以分為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幾種類型。
私有云
是為某個特定用戶建立的,雖然自主可控且私密性良好,但只能實現小范圍內的資源優化,并且從長遠來看,隨著公有云廠商運營能力的進步,大批用戶將會轉戰公有云服務平臺,私有云的繁榮也是短暫的。
混合云
在有限度的享受公共云資源的同時擁有自主性,靈活但是架構復雜,這將直接導致企業信息成本的激增——所以混合云更類似是私有云向公有云過渡時期的特殊產物。
公有云
為大眾所建,擁有最徹底的社會分工,能夠在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因此公有云是云計算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未來行業的大勢所趨,也將會成為眾多企業選擇的模式。近段時間,許多企業將不完全混合的基礎設施和關鍵系統全部轉移到公有云,呈現出了大規模的“云遷移”。有人認為企業放棄內部傳統是一種豪賭行為,然而將三種類型進行對比,公有云的優勢確實更為突出。
相較于私有云,公有云的優勢顯而易見:
1公有云基于互聯網的發展,加速實現互聯互通。互聯網從最初的互聯互通,發展到現在,成為人類社會的各種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活、社交活動)的平臺。但互聯網的發展遠沒有停止,公有云的出現,使得圍繞著互聯網的各種服務,加速地向社會生活的縱深挺進。2公有云部署在公有的云端上,拓展能力和協同能力較強,節省了企業的數據中心維護工作時間,幫助企業將更多的工作和業務全部進行云遷移,實現不同部門和工作的協同,靈活性凸顯。3公有云是提供給公眾公有計算資源的服務,實現了資源共享。公有云基于目前已經成熟的且得到廣泛應用的互聯網提供給公眾服務,必須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通過各種接受服務的計算媒介(如PC機、移動手機、各種平板電腦、汽車電子等)都可以獲得,資源可實時共享。4公有云投入成本更低,實現零邊際成本。私有云需要有基礎IT設施和完善的IT團隊,企業為此付出的部署、維護成本偏高,而公有云則僅需由服務商統一維護更新,企業不必分擔過多的成本,采購價格低廉。5公有云有助于提升商業價值與創新。公有云能將IT部門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于更值得關注的方面,提高整體商業價值,在數據挖掘領域追求創新,分析和為用戶提供更專業的服務,這樣的企業才能變得更有效率。
聚合云服務:加快扎實推進用友3.0戰略
用友董事長兼CEO王文京曾表示:“未來,所有企業的應用,無論是小微企業還是大中型企業,都將走向公有云的應用,混合云和私有云都僅僅是一個過渡。”
王文京認為:對于今天需要云服務的企業,如果能夠直接選擇公有云,那將是方向性的戰略選擇。隨著公有云市場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完善,未來企業的經營和運行都將100%采用公有云服務,而且這種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在云服務方面,用友瞄準企業服務市場,基于社會化商業理念、互聯網化的商業范式,按照以終為始的方針,研發推廣云服務,并分步開放云服務和軟件接口,對接API/共享經濟。
未來用友的云服務將不斷聚合資源,深化融合,形成合力,加速發展,也將推出更多的云服務產品,繼續服務中國和更大范圍的企業。